我国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海外落地
近日,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传来消息,继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5号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后,再传佳音,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2号机组(K-2)正式开始装料,标志着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成功走出,帮助相关国家创新发展。
华龙一号的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18个月更换,发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创新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双层安全外壳等技术,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在这张国家名片的背后,聚集了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到目前为止,中国核心集团已经提交了700多项专利申请,涵盖了核电厂前期、设计、设备、建设、调试等生命周期,有力支持华龙一号走出去。
华龙一号的落地带动了大量创新企业的发展。据了解,在R&D和生产过程中,中国核心集团联合国内58家国有企业,联合140多家民营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00多家企业,共同突破411台核心设备的国产化问题。比如大连重工积极参与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任务,中国中原外工程有限公司承包K-2等项目。
为了满足中国核电站走出去战略和自身发展的需要,2013年4月25日,中国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了自主创新三代核电站技术合作协调会,中广核和中核集团同意在前期两个集团分别研发的ACPR1000+和ACP1000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华龙一号。2014年8月22日,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华龙一号成熟、安全、经济,符合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工程。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世界第一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据核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华龙一号在海外成功落地,是双方巩固深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巴核能合作等重要成果的有力措施。今后,核心集团将继续创新,增强华龙一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