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专利信息 助力脱贫攻坚
专利信息作为集技术、法律和经济信息于一体的战略信息资源,在帮助精准扶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4-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部(以下简称文献部)在中西部17个省区开展了专利信息援助、西部省区专利信息特色应用、专利信息传播利用能力培育等项目,帮助中西部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在决战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文献部以帮助企业、促进产业、建设机制为思路,在贵州、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8个地区开展专利信息援助和西部省份专利信息特色应用项目,夯实专利信息利用基础,提高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五年来,帮助近170家企业连接专利信息服务。通过专利分析、专题数据库建设、专家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服务,解决了企业专利信息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2019年,文献部进一步围绕西部省份特色产业发展,分析识别藏药产业、苗药产业和牦牛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问题,积极运用专利预警和专利布局,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和保护,打造西部省份特色发展支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西部省区逐步探索出以国家-省(市)-服务中心-服务机构-企业五级专利信息利用援助体系和知识产权合作网络为代表的多方联动、可操作性强、有效的援助长效机制。
中西部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农业科技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支点。2019年,文献部开展专利信息传播利用能力培育项目,重点发表专利信息利用帮助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大文章。本项目通过摸清情况,找出问题,提实对策,解决了扶贫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难题,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帮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方面,挖掘专利信息的技术价值,为扶贫产业技术方案的创新提供坚实支持。在山西汾西,项目组根据绿色循环经济的需要,通过专利检索确定羊肚菌养殖方案,指导当地采用羊肚菌和双菌菇轮种,不仅改善了蘑菇的种植结构,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河南省信阳市,项目组从海量的专利文献信息、科技文献信息和市场信息中筛选出3万多条信息,整理出涵盖油茶培育和加工成品应用的油茶行业专题数据库,支持专利文献申请和授权趋势、来源国、竞争对手等专项维度的统计分析,为行业整体升级,特别是低产油茶林改造提供数据依据,为省、市、县三级行业专家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专利使用保护,化解侵权危机。在陕西省镇安市,针对企业外包装被个别商户冒用,外观设计专利权受到侵犯的情况,项目组提出了对周边种植者实施专利许可的建议,将侵权者转化为企业的延伸生产线,即农民向企业缴纳一定的专利许可费,企业向农民提供菌种和种植管理技术,使这些农民生产的黑木耳质量与企业基本一致。这不仅提高了当地黑木耳产品的整体质量,而且间接扩大了公司的生产规模,同时带动了更多的黑木耳种植者共同致富。
通过不懈努力,专利信息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实效:山西汾西食用菌项目可实现单位面积双孢蘑菇平均产量增长10%至15%,经济效益增长150万元;河南信阳油茶项目煽动了整个地区集工业、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油茶经济发展模式,每年带动数千户贫困户增加收入。同时,项目探索形成了专利信息服务机构+产业技术专家+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四位一体的专利信息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以及一导向、两融合、多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专利信息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通过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信息推送、培训与咨询、产业专利数据库建设与开放等多层次手段,提高专利信息利用的价值和效用。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新征程的起点。文献部将顺势而为,继续努力,利用专利信息帮助欠发达地区走出高质量、高效率、充分释放优势的发展道路。